地产开发商正遭遇降维打击!(二)
地产的特点决定了,其不可能全产业链完成模式进化,但部分环节可以率先完成进化
事实上,早在2013、2014年,就有人提出过“互联网颠覆房地产”的说法。
当时地产开发商们紧张过一阵子,但后来就不重视了。
其核心原因,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提这个说法,属于“先行几步”,有些早。
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并不是地产行业的所有阶段,都可以完成模式进化的。
虽然地产全链条不可能整体完成模式进化,但其某些环节,却已经或正在完成模式进化。
如果我们把地产产业链简单分为四个阶段:
1、 投融资;2、设计建造;
3、销售;4、客服物业;
就这四个阶段来说,明源君认为:
一、投融资:将长期处于项目模式
拿地看的更多是未来的发展,而标准化产品模式所依赖的,则是过去的数据。
每个城市、每个地块都不一样,有些数据非常接近的地块,后来的表现差距非常大。
因此,过去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,但更重要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、客户未来心态的变化,拿地有时候需要的就是人性化的、感性的理解和判断。
所以,投资拿地虽然可以有一些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支撑,但整体来说,仍将长期处于项目模式。
二、设计建造:区域可以实现标准化产品模式,部分特殊企业可能进化到平台生态模式
南北的气候不一样,各城市的控规不一样,客户的喜好也不一样。
在改善客户逐渐成为主流之后,靠一条标准化产品线打天下,越来越不可能。
但是,这不等于说标准化产品就不能做。而是需要更用心地做:
1、可以把产品研发下放到区域,由各区域分别打造自己的标准化产品线。
目前融创等房企都在使用这一打法。单个区域规模超过几百亿之后,这种打法非常值得。
2、进一步加深产品标准化的深度。
也就是说,把产品的标准化分解为很多个部分,他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气候、什么城市、什么人群,如何组合,都定义清楚。这样一来,看起来千差万别的项目,在企业后台都可以还原为标准化的产品。
当然,就和苹果、华为的手机需要不断进化一样,产品标准也要不断进化。
滨江一个项目只要3、5个人管工程,还能兼任别的角色,得益于滨江很早就在做的产品标准化。
滨江一共建立了51个标准,这些标准里还包括微调的标准,哪些方面可以加强、优化,如何优化,都有详细的规则。细分来说,光外立面标准就有几十个,足以满足所有档次项目的需求。
一个新项目拿地之后,和标准进行对比,到底在哪个档次,限价还是不限价,对比完了,设计方案也就出来了。
滨江的标准化也在不断进化。2017年,滨江规模大幅提升之前,搞了一次标准化深化,2019年又搞了一次。
设计建造阶段进化到标准化产品模式后,能否再进化到平台生态模式?
明源君觉得,对大部分开发商发来说比较难,但某些特殊企业有可能实现。
比如代建行业巨头---绿城管理想要成为的,就是以专业开发、代建标准为核心的,链接投资商、开发商、运营商、服务商的平台。
如下图所示:
之前,绿城管理只是赚代建的钱,如果能进入平台模式,盈利模式将非常丰富。总的来说,有以下三类:
❶赚业务流量的钱:
绿城管理平台上的项目越来越多,流量越来越大,与之相关的整条地产产业链上的各种需求也就越来越多。
通过合作、收购、孵化相关的专业公司,比如设计公司、咨询公司、商业运营公司、营销策划……等等,并给这些公司导流,就可以赚取相关利润。
❷ 赚知识和标准的钱:
对不适合代建的项目,绿城管理提供咨询服务,赚知识资源的钱。同时通过绿城标准等输出,赚取标准服务本身的钱。
❸赚金融流量的钱:
部分政府代建项目如EPC、PPP等,资金作为应收应付从绿城管理手里经过,会产生流量和利润。此外,应收的代建费达到一定流量后,比如每年几十亿,稳定的收益权就可以做成金融产品。项目委托方有融资需求时,绿城管理平台可以提供支持,并收取一定的费用。类似的操作还有供应链金融等等。